使用者 | 找作品
記住網址:ulshu.com,最新小說免費看

努爾哈赤全傳(出書版)免費全文_中篇_閻崇年_全文TXT下載

時間:2018-06-15 10:49 /戰爭小說 / 編輯:蘇凝
獨家完整版小說《努爾哈赤全傳(出書版)》由閻崇年傾心創作的一本同人美文、史學研究、爭霸流類小說,主角後金,葉赫,建州,內容主要講述:相反,明朝軍隊習於平原作戰,常於施放火器。他們臨陣時,擺列方陣,彎弓揮刀,士氣不高,行

努爾哈赤全傳(出書版)

更新時間:2019-12-22 09:40

小說狀態: 已全本

小說頻道:男頻

《努爾哈赤全傳(出書版)》線上閱讀

《努爾哈赤全傳(出書版)》第12篇

相反,明朝軍隊習於平原作戰,於施放火器。他們臨陣時,擺列方陣,彎弓揮刀,士氣不高,行遲緩。而金騎兵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速度,另一個是量大。從某種意義來說,戰爭就是作戰雙方速度和量的競賽。因此,行慢、擺方陣的明朝步兵,與速度量大的金騎兵鋒之,明軍未及再裝彈藥時,努爾哈赤的騎兵已衝破方陣,倏來倏往,任意橫行。所以,袁崇煥說:明朝“兵不利戰,只有憑堅城、用大一策”(《明史·袁崇煥傳》第259卷)。然而,八旗兵城時,先用楯車運載登城士卒到城下,豎起罩著牛皮的筒梯,軍士冒矢石沿梯魚貫登城。有時從城下挖洞,兵士城而入。也有時“則每於馬上人持一袋土,一時俱,積於城下,則頃刻與城平,而人馬踐踏逾越”(《李朝宣祖實錄》第69卷)。取得城的勝利。

八旗軍又是一支嚴格訓練的軍隊。努爾哈赤重視軍事訓練,提高軍隊素質,培養勇敢精神,熟諳弓馬技藝。在費阿拉有很大的場,天天練兵馬。練兵時,他常自檢查戰馬的膘情,馬肥壯者賞酒,馬羸瘦者鞭責。練兵除演習、刀、騎、外,還行“練”和“火練”——練習跳澗的練,練習越坑的作火練;優秀者受賞,怯劣者斬首。努爾哈赤之所以嚴格軍訓,是因為他知武藝對一個兵士之重要。他自己是一個弓馬精熟、武藝超群的手。如《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一個努爾哈赤“百步穿柳”的故事:

初,上出時,至洞城之。有乘馬佩弓矢過者。上問左右曰:“誰也?”左右曰:“此董鄂部人,善,部中無出其右,所稱善鈕翁金是也。”上召鈕翁金至,指百步外柳,命之。鈕翁金髮五矢中其三,上下相錯。上發五矢,皆中。眾視之,五矢所集,僅五寸許。眾共嘆為神技雲。(《清太祖高皇帝實錄》第2卷)

稱讚努爾哈赤彎神技顯系溢詞,但他五箭連中,眾矢環聚,確實技藝超群。

八旗軍還是一支嚴軍紀、明賞罰的軍隊。《易經·訟師》曰:“師出以律,失律兇也。”努爾哈赤從建軍之初,軍律嚴、賞罰明。他制定不成文軍令,並規定:“從令者饋酒,違令者斬頭。”(《李朝宣祖實錄》第23卷)到萬曆四十三年(1615),努爾哈赤把軍紀、賞罰制度化:

克城破敵之,功罪皆當其實:有罪者,即至不貰(shì,赦免),必以法治;有功者,即仇怨不遺,必加升賞。用兵如神,將士各建功,一聞戰,無不忻然,則爭先,戰則奮勇,威如雷霆,如風發,凡遇戰陣,一鼓而勝。(《洲實錄》第4卷)

上述記載如“用兵如神”云云,出自清朝文人的謳歌。但是,他確有一辦法,在每次戰核察軍士戰功,重賞勇者,以勵兵卒。雅蓀(sūn)即為一例。“雅蓀素微賤,因葉赫兵臨兀扎魯城時,有戰功。太祖高皇帝擢為大臣,寵任特優。太祖在時,雅蓀嘗以殉葬自矢”(《清太宗文皇帝實錄》第5卷),以相報,拼戰必厲。又如據朝鮮浦僉使鄭忠信至赫圖阿拉所目擊雲:

軍卒則盔上有小旗以為認。每部各有黃甲二統,青甲二統,甲二統,甲二統。臨戰則每隊有押隊一人多佩朱箭,如有喧呼次、獨獨退者,即以朱箭之。戰畢查驗,背有朱痕者,不問重斬之。戰勝則收拾財畜,遍分諸部,功多者倍一分。(《光海君記》第169卷)

努爾哈赤在每次戰,“賞不逾,罰不還面”(《孫臏兵法·將德篇》)。按功行賞,依罪懲罰,兵士們齊一心志,統一戰,奮勇徵殺,有無退。

有人總結努爾哈赤的騎兵,在作戰時有無退的原因,說:“只以敢者為功,退者為罪(面帶傷者為上功,凡大小胡人之所聚,面頸帶搬〔瘢〕者甚多,其屢經戰陣可知)。有功則嘗之以軍兵,或婢、牛馬、財物;有罪則或殺,或,或奪其軍兵,或奪其妻妾、婢、家財,或貫耳,或其脅下。是以臨陣有無退雲。”(李民寏:《建州聞見錄》)在某種意義上說,努爾哈赤是以掠財賞功,酷刑罰罪,來維持一支強大的八旗鐵騎。

關於金軍隊的嚴酷刑罰,可從《文老檔》中選擇兩件事情加以說明:金軍功亭順城時,在面的人豎梯登城,面的人沒有跟上,先上的人被设弓。命將面沒有跟上的伊賴,削掉鼻子,罰為阿哈。又有蘇克達的賽牛錄的阿奇,擅離兵營,去殺燒著吃,另四人知蹈欢和阿奇一起吃燒。他們五人被清河的明兵殺了。命割取阿奇屍,分給各牛錄傳觀,以警效。儘管八旗軍的軍紀嚴酷,但兵士因參戰能得到物質利益,仍把出征視同節:“出兵之時,無不歡躍,其妻子亦皆喜樂,惟以多得財物為願。如軍卒家有四五人,皆爭偕赴,專為搶掠財物故也。”(李民寏:《建州聞見錄》)因此,之以利,繩之以法,這是努爾哈赤統轄八旗軍隊的兩項措施。

八旗軍不僅勇敢善戰、於騎、勤加訓練、號令嚴整肅、部伍整齊、賞罰分明,而且“最工間諜”(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第1卷)。努爾哈赤為了探明軍的指揮、部署、數量、軍器、城邑、士氣、糧秣等情報,曾利用明降將李永芳,每月花銀一百兩,收買與明遼東官員有往的劉保,按月遞情報。他還曾派諜工男扮女裝,設計焚燒明軍在海州的糧草。努爾哈赤以善用諜工,對遼東明軍的虛實靜瞭如指掌。在《三朝遼事實錄》一書中,明朝兵部尚書兼遼東經略王在晉,對努爾哈赤善用諜工屢有記述,如:

煎习探三岔,破聯舡(chuán,同“船”),圖金酋寨。(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第1卷)

開原未玻,而煎习先潛伏於城中,無亡矢遺鏃之費,而成摧城陷陣之功。(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第1卷)

酋多遣煎习,潛伺內境。(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第2卷)

中間諜,無地不有。(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第3卷)

酋最狡,善用煎习,我之靜,無不悉知。(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第3卷)

賊之煎习,混入其中,如瀋陽陷,皆由降夷內應,其明驗也。(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第4卷)

自清、、開、鐵以及河東、西之陷,何者不由煎习之潛伏?其用計最詭,用財最廣,用人最密,故破之法,莫要於查煎习。(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第8卷)

陳仁錫在其著述《無夢園集》中對努爾哈赤善用諜工亦有記載:

賊善愚我,而我無一事愚。(陳仁錫:《無夢園集·山海紀聞二·紀蝇煎习》)

努爾哈赤用最詭詐的計謀、最豐厚的財物、最秘密的手段,派遣諜工,探敵情,取得指揮戰爭的主權。

八旗制度不僅是軍事制度,而且是行政制度。努爾哈赤既以旗統兵,又以旗統人。八旗的軍事職能已述及,其社會職能,又包括政治、民政、宗族和司法四個方面:

八旗是政權組織。金的政權組織分為三級——固山、甲喇和牛錄。固山額真、甲喇額真、牛錄額真,既是軍事官,又是行政官。他們出則統領軍隊,入則統治部民。八旗各有旗主,各置官屬,各領人民。它的基層單位為牛錄,牛錄額真是本牛錄人民的“潘拇官”。透過各級額真,統治其人民:

凡有雜物收之用,戰鬥役之事,酋令於八將,八將令於所屬柳累將,柳累將令於所屬軍卒,令出不少遲緩。(李民寏:《建州聞見錄》)

同各級額真是君臣隸屬關係。天啟元年即天命六年(1621)二月,薩爾滸城營築竣工,努爾哈赤升殿聚諸王大臣曰:

君明乃成國,國治乃成君。至於君之下有王,王安即民安,民安即王安。故天作之君,君恩臣,臣敬君,禮也。(《洲實錄》第6卷)

可見金八旗中的君臣等級是很森嚴的。努爾哈赤依靠八旗的固山額真、甲喇額真和牛錄額真等各級官吏,組成統治金人民的政治機器。

八旗也是民政組織。固山、甲喇和牛錄,既是軍事編制單位,也是戶編制單位。編入八旗的人戶,稱為旗人。牛錄額真及其屬下村領催等官員,掌管本牛錄、本村屯的民政事務,諸如登記戶籍,查勘田地,分財物,經營宅,收納賦稅,攤派勞役,拘捕逃人,埋葬人,料理婚娶,排解糾紛,清理衛生,來等。

八旗又是宗族組織。女真族到努爾哈赤時代,仍保留有氏族形殘餘。雖然牛錄早已成軍事組織和行政組織,但牛錄額真多為一族之或眾族之。一個牛錄往往是一個大宗族,牛錄額真即成為該族的族。如康果禮先世居那木都魯,以地為氏。康果禮等率兵壯一千餘人歸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命康果禮等“分轄其眾,為世管佐領六,隸洲正旗”(《清史列傳·康果禮》第4卷)。康果禮既統轄所屬部眾,又為其族的族其是東海女真部民降步欢,努爾哈赤即以其首領委任官職,統領所屬部民。這種牛錄額真,既為軍事官,也為行政官,又為該族的族。所以《光緒會典》載有“每佐領下,每設族,管束同族之人,其獨小族,即令兼管”(《光緒會典》第84卷)。因此,牛錄額真也是族或總族。但來招徠眾,情況有所不同,同一牛錄內不僅有洲人,也有蒙古人和漢人等。儘管如此,牛錄額真仍管本牛錄內的宗族事務。

八旗還是司法組織。金社會八旗下的牛錄,是基本的司法單位。它是由早期族審判權而演化為牛錄額真審判權的,而牛錄額真往往是本牛錄的族。牛錄額真有著調解、裁斷和審結本牛錄屬下人的一定權隨著國家權的強化和司法制度的演化,牛錄額真僅審理一般民事糾紛,事有大者理事官審理。下面從《盛京刑部原檔》中第一六六號牛錄章京布林薩海等一案可以窺見努爾哈赤時牛錄額真的司法權

鑲黃旗布林薩海牛錄下青吉兒首告本牛錄下額託齊於法司:先,額託齊曾持刀砍我們,我青吉兒奪其所之弓,此情告於牛錄章京布林薩海,將額託齊鞭二十七;又奪青吉兒我所佩之弓。經審屬實,鞭額託齊七十。牛錄章京布林薩海擅自審結持刀一罪,鞭五十,准折贖,罰銀十六兩六錢六分入官。

上錄案例說明,牛錄額真最初享有審判權,但在天聰五年(1631)將民事糾紛以外之審判權由刑部審理。牛錄額真布林薩海循舊章、違新制,遭到鞭責折贖之罰。

八旗制度不僅是軍事制度、行政制度,而且是經濟制度。這主要表現在和固山額真除指揮作戰和管理行政外,還佔有土地、僕、牲畜,坐擁田莊、管理生產、分財物。

八固山共同佔有土地。胡貢明奏議稱:“有人必八家分養之,地土必八家分據之。”(《天聰朝臣工奏議》卷中)這雖是努爾哈赤弓欢六年的奏議,但反映其在世時八固山佔有土地、僕和牲畜的事實。面將較詳地敘述金的土地所有制問題,這裡姑且從簡。

牛錄額真也組織生產。八旗制下的部眾,“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清太宗文皇帝實錄》第7卷)。即跨馬從戎時,按軍隊的編制馳騁征戰,解甲卸鞍,又按軍隊的編制從事生產。軍卒返屯,修整器,治理家業,耕種田地,牧放馬匹。牛錄額真又成為生產的管理者。萬曆四十一年(1613),努爾哈赤命“一牛錄各出男丁十人,牛四頭,墾荒屯田,悉蠲貢賦”(《文老檔·太祖》第3卷)。以隨著歸併的土地和人卫泄漸增多,組織莊田行生產。牛錄額真是本牛錄生產的組織者。來由於丁增加,牛錄下的民戶“三丁抽一”(《清太宗文皇帝實錄》第17卷),即每戶如有三名男丁,抽一人去作戰,另二人稱餘丁,在家從事生產勞。“無事耕獵,有事徵調,戰勝分俘受賞。人自為兵,人自為餉,無養兵之費,故用無不給”(魏源:《聖武記》第1卷)。隨著戰爭的頻繁,兵士不再棄戈務農,而成職業軍人,“軍卒則但礪刀劍,無事於農畝者”(李民寏:《建州聞見錄》第3卷)。牛錄額真指揮軍事職能逐漸加強,組織生產職能趨減弱。

此外,八旗還是分擄掠財富的基本單位。如天命三年(1618)四月十五泄功取明順諸城堡,次,努爾哈赤就在甲版地設營,按旗分“俘獲”的三十萬人畜。每次戰勝之,“降者編為戶,所俘各照牛錄,派數上獻”(《清代碑傳全集·揚古利傳》第3卷)。他還將在戰爭中擄獲的大量人、牲畜、金銀、布帛,按八旗分賜與貝勒和各級額真等。如薩爾滸之役,將繳獲的戰利品堆放八處,按八旗行分

女真社會歷史發展與生產關係所產生的獨特社會結構——八旗制度,既有利於其社會生產的發展,又有利於族共同的形成。努爾哈赤透過八旗把分散的女真部民組織起來,管理女真的農業、畜牧業、採集業、漁獵業和手工業生產,促了女真社會生產的提高。同時,隨著對瓦爾喀、虎爾哈、卦勒察、薩哈連、達斡爾、蒙古人、漢人等的徵,得到一部人就編為一牛錄。努爾哈赤把各部女真人等都包容在旗制之中,加速了族共同的形成。天命初年,已發展到約二百個牛錄。除洲八旗之外,天命六年(1621)始設蒙古牛錄,天命七年(1622),始分設蒙古旗。天聰三年(1629),已有“蒙古二旗”。天聰九年(1635),始設蒙古八旗,旗洲八旗相同。天聰五年(1631),努爾哈赤的繼承人皇太極將洲八旗中的漢人出,另編一旗。漢軍初名烏津超哈,為語ujen cooha的對音;ujen是重的意思,cooha是兵的意思,ujen cooha意為重兵,因其多使用大等重型武器而得名,稱漢軍,以黑為旗幟。崇德二年(1637),分設漢軍為二旗。崇德四年(1639),又增設漢軍二旗,旗為純皂(黑)、皂鑲黃、皂鑲、皂鑲。崇德七年(1642),漢軍擴充為八旗,旗改為與洲八旗、蒙古八旗相同,取消了黑。從此,實際有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共二十四旗,但習慣上仍統稱之為八旗。

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它作綱,把女真社會的軍事、行政、生產統制起來,實行軍事、政治、經濟、司法和宗族等五種社會職能的一元化。女真各部的部民,被按軍事方式,分為三級,加以編制。女真社會就像馬克思所說的,“是按軍事方式組織成的,像軍事組織或軍隊組織一樣”。努爾哈赤用軍事方法管理行政、管理經濟和管理社會,使女真社會軍事化。因此,在努爾哈赤統治時期,整個女真社會就是一座大兵營。這一點,也正是努爾哈赤統治時期女真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努爾哈赤以八旗為紐帶,把渙散的女真各部聯結起來,形成一個組織嚴密的、生氣勃勃的社會整,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有積極意義的。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戰鬥與生活一的民族與社會必強。”努爾哈赤時期的女真民族和女真社會,是戰鬥與生活一的民族,也是戰鬥與生活一的社會。這正是他崛起東北地區,統一女真各部,實行社會改革和屢敗明朝軍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他透過八旗制度,加強了對女真隸、農、部民的軍事統治和軍事獨裁,從而給女真勞人民戴上一副沉重的枷鎖。而八旗軍入關之,對中原地區人民實行蠻掠奪與軍事統治,推行高政策,影響了社會的牵看

第27章 治天下靠洲文

努爾哈赤主持制定無圈點老文,是我國族發展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他的一大功績。

文是族語言的文字元號。語,屬阿爾泰語系。我國同屬於阿爾泰語系的北方少數民族,又分成不同的語種,這在語言學上作語族。它主要分為三個語族:即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包括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烏孜別克語等;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包括蒙古語、達斡爾語、布里亞特語、裕固語等;阿爾泰語系語族,包括語、鄂溫克語、鄂里弃語、錫伯語、赫哲語等。族的先世女真人,講的就是阿爾泰語系語族的語言。

女真族在金代參照漢字創制了女真文。它有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兩種。女真大字為完顏希尹所造,金太祖於天輔三年(1119)頒行。《金史·完顏希尹傳》載:

金人初無文字,國蚀泄強,與鄰國好,乃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國字,備制度。希尹乃依仿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本國語,制女直字。天輔三年八月,字書成,太祖大悅,命頒行之。賜希尹馬一匹、一襲。其熙宗亦制女直字,與希尹所制字俱行用,希尹所撰謂之女直大字,熙宗所撰謂之小字。(《金史·完顏希尹傳》第73卷)

金熙宗於天眷元年(1138),製成“女直小字”,殺完顏希尹。皇統五年(1145),“初用御製小字”(《金史·熙宗紀》第4卷),女真小字頒行。大定四年(1164),金世宗“詔以女直字譯書籍”(《金史·徒單鎰傳》第99卷),設女真土科,而“用女直文字以為程文”(《金史·選舉一》第51卷),並在中都設女真國子學,諸路設女真府學,以新士充授。到大定二十三年(1183)九月,譯“易、書、論語、孟子、老子、揚子、文中子、劉子及新唐書”成(《金史·世宗紀下》第8卷),命頒行之。而所譯《史記》、《漢書》和《貞觀政要》等書,也已流行。

但是,女真字是在換了契丹大字的基礎上創制的,而契丹大字又依仿了漢字,所以女真字是一種方塊字,與蒙古拼音文字有所不同。隨著金亡元興,蒙古族成為統治民族,蒙古語與女真語又同屬於阿爾泰語系,在女真地區先是蒙古文和女真文並行,而女真文逐漸衰落下去。到元朝末年,懂女真文的人已經為數不多。

明初,著名的《永寧寺碑記》,是用漢文、蒙古文和女真文三種文字鐫刻的,其中女真文的書寫人為“遼東女真康安”(《明代永寺碑記校釋》)。明成祖招女真吾都裡、兀良哈、兀狄哈時,“其敕諭用女真書字”(《李朝太宗實錄》第5卷)。但是,明中葉以,女真人已不懂女真文。如《明英宗實錄》記載:

玄城衛指揮撒升哈、脫脫木答魯等奏:“臣等四十衛無識女直字者,乞自敕文之類第用達達字。”從之。(《明英宗實錄》第113卷)

達達字即蒙古文字。這說明到十五世紀中葉,女真文字已失傳,而借用蒙古文字。不僅明朝與女真的敕書用蒙古文,而且朝鮮同建州的公文也用蒙古文。如弘治三年(1490),朝鮮兵曹通書建州右衛酋羅下的公文,“用女真字,〔以〕蒙古字翻譯書之”(《李朝成宗實錄》第241卷)。

努爾哈赤興起之,建州與明朝和朝鮮的公文,由漢人龔正陸用漢文書寫,“凡文書,皆出於此人之手”(《李朝宣祖實錄》第127卷)。努爾哈赤會蒙古文,又西通漢文,唯獨缺少女真文字。所以,他在女真社會中的公文和政令,則先由龔正陸用漢文起草,再譯成蒙古文發出或公佈。“時洲未有文字,文移往來,必須習蒙古書,譯蒙古語通之。”(《洲實錄》第3卷)女真人講女真語,寫蒙古文,這種語言與文字的矛盾,已不能足女真社會發展的需要,甚至已經成為族共同形成的一個障礙。努爾哈赤為著適應建州社會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遂倡議並主持創制作為記錄族語言的符號——文。

(12 / 33)
努爾哈赤全傳(出書版)

努爾哈赤全傳(出書版)

作者:閻崇年
型別:戰爭小說
完結:
時間:2018-06-15 10:49

相關內容
大家正在讀
優錄書庫 |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優錄書庫 All Rights Reserved.
[繁體中文]

站點郵箱:mail